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 /oa 英国设计史论学家谈 室内设计史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2001 导读: 2018 年 3 月 24 日,来自英国金斯顿大学的著名设计史论家彭尼 · 斯帕克(Penny Sparke)在美国 田纳西大学室内建筑学院发表了演讲。在讲座中,彭尼 · 斯帕克教授简要讨论了西方室内设计是如何发展 到今天的。斯帕克教授是一位高被引学者, 尤其是近年来频频被国内学者关注。她致力于设计史论的研究, 并在室内设计史论方面建树颇多。在众多设计史论学者还沉浸在经典作品和美学风格探讨的时候,她已经 开始关注女性主义、消费主义、大批量生产、工业现代性等崭新的视角,为室内设计史论研究注入了清新 的空气。在其赴世界各地众多巡讲中,这一次的演讲可谓全面而具体地梳理了西方室内设计是如何发展到 当今的,尤其是她提到的现代室内设计发展的三条线索:家庭妇女的装饰品位,家政学者的家务效率,建 筑师的现代主义,可谓总结独到,清晰地呈现了西方室内设计现代性面貌背后的行动主体和推动力量。本 文是讲座内容的汉译。 2023年09月19 00:00 2023年2期 2 009 1631097 彭尼·斯帕克 文 丁 俊 译 “后疫情”时代苏州古城公共空间更新规划思考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2002 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给人们的身心健康带来巨大冲击,也让我们重新思考城市建设在突发公共卫生 事件时所需要面临的许多新情况。本文通过对苏州古城公共空间在疫情时期的观察,提出在“后疫情”时 代中需要反思和深入研究关于城市公共空间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承载力、平疫转换效率等问题, 为“后 疫情”时代苏州古城公共空间的更新提出一些建议,以期为苏州古城的建设与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2023年09月19 00:00 2023年2期 10 012 140753 李 园 风从东方来——古代夹缬东传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2003 为了探明我国古代印染工艺传播发展的过程,跨文化语境下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但由于种种限制,目前专业内部对日本夹缬的认识尚且不足,使其成为研究中的薄弱环节。笔者于 2022年 5— 9 月日本访学期间,在京都和出云市对板缔染技艺展开了实地调查,以正仓院夹缬为线索,从历史的线性角度对日本夹缬和板缔染的相关文献与实物资料进行了分析论证,发现了鉴真东渡与东传夹缬之间的关系,明确了中国古代夹缬工艺在日本传播与演变的过程。 2023年09月19 00:00 2023年2期 13 017 1204670 田 伟 新媒体交互艺术在线上数字博物馆中的应用研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2004 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发展,博物馆纷纷建设了数字博物馆平台。线上数字博物馆的出现打破了传统博物馆展览时间与空间上的限制,通过互联网与博物馆的结合为观众营造虚拟的观展环境,借助艺术与技术的呈现手段和互动内容让观众获得更好的观展体验。本文通过分析新媒体交互艺术在线上数字博物馆中的主要应用类型及应用优势,归纳线上数字博物馆建设中应用新媒体交互艺术应注意的问题,对线上数 字博物馆应用新媒体交互艺术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旨在为今后建设线上数字博物馆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2023年09月19 00:00 2023年2期 18 020 56254 郑逸婕 基于情感需求的高校毕业生纪念品 设计思维及方法探析孙志浩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2005 毕业生纪念品寄托了各地高校在学生毕业时母校对毕业生的深情与期待,让学生难忘校园时光,以 小型实用型产品为设计载体可以在兼顾便携、实用的同时,赋予其一定的文化与艺术属性,提升使用者对 产品的价值判断,达到珍视校园记忆的目的。基于国内外多领域对高校纪念品设计与用户体验的关系、高 校纪念品设计中的视觉心理学、主题性设计如何唤起体验者的共鸣等方面的研究结果,对比分析高校主题 性纪念品设计阻碍和促进体验者情感共鸣的问题或优势特征。以高校毕业生为中心的纪念品设计思维及方 法的探析可以结合设计教育付诸实践,依托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等教育资源,将围绕校园文化的实践项目融入设计实践教育,以主题纪念品的生产为抓手,使设计教育真实落实到服务于人和社会。结合 当下具有代表性的设计实例分别从地域特色、民俗文化、校园建筑等方面阐明更具启示性的高校纪念品设 计方法。 2023年09月19 00:00 2023年2期 21 025 467695 孙志浩 传统牡丹图案在现代毛针织披肩中的创新应用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2006 传统牡丹图案作为我国传统艺术的精华,蕴含了中国古代的审美和哲学智慧。毛针织披肩作为欧洲的传统服饰凝聚了印度及欧洲的技艺和文化智慧。传统牡丹图案应用于现代毛针织披肩,既是东西文化的融合,更是传统文化的创新应用。文章追溯了毛针织披肩的起源,整理、归纳了传统牡丹图案的艺术特征 和文化内涵。以辽代《牡丹纹刺绣枕顶》图案为例,借用科技手段从款式、图案、色彩、工艺等四个方面 详细解析了传统牡丹图案怎样创新应用于现代毛针织披肩设计,探索中国传统元素应用于现代产品设计的 可能,让传统元素焕发新的时代价值,为优秀传统图案应用于现代服饰设计提供创新点,为增强毛针织披 肩设计的市场竞争力提供不一样的解决途径。 2023年09月19 00:00 2023年2期 26 030 1215073 曾玉蓉 赵农教授写给学生的三封信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2007 2023年09月19 00:00 2023年2期 32 034 65144 赵农 从器物研究到人文主义——回忆追随先师赵农教授学习艺术设计史的历程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2008 赵农先生曾主张中国艺术设计史是建立在物化和文化的双重发展的价值之上,其一是对器具的发明、 研制、设计,构成了物化多重的丰富性;其二是通过器具影响人们的精神和生活,形成了社会潜质文化的特征。艺术设计滥觞于 19世纪工业化时代,它是现代人类社会文化的重要表征之一,也是以工业化为背 景展开的生产劳作方式。如何探讨器物设计现象在人类生活进步作用是艺术设计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艺 术设计作为学科,其发展是一个由边缘发生逐步形成中心综合的过程。它对人文主义的根本认同,是建立在尊重人、尊重道德、尊重法制等现代社会的基础上的自觉行为,亦是人类社会对抗工业化时代技术异化 的强力文化意识和重要的社会改良方法。随着当代社会文化思潮发展和经济生活的水平不断提高,中国的 艺术设计事业在不断吸受、变化、组合中,正在完善和建立自身新的规范。高山仰止,笔者谨以本文回顾追随赵农先生学习的难忘岁月,缅怀恩师的教诲。 2023年09月19 00:00 2023年2期 35 037 255568 邓渭亮 赵农教授的民艺教学观——兼谈我的民艺理论学习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2009 赵农教授是我国知名的艺术设计史论家,其所著的《设计概论》和《中国艺术设计史》为学界所广知。在以古代工艺美术为主体研究对象的学术框架下,赵农教授结合日本柳宗悦的民艺思想,对陕西地区的民间工艺美术进行了经年累月的调查与研究,并以课题项目为依托,构建了西安美术学院的民艺研究团队,在教学和科研的过程中,锤炼出了自己的为学立场和教学主张。 2023年09月19 00:00 2023年2期 38 041 251760 张西昌 赵农教授的美术批评观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2010 赵农教授在设计理论和非物质文化研究之余,关注当下美术现状,因专业教学和社会活动 的需要,长期涉足美术批评,却始终与美术批评家保持距离。本文就赵农教授针对美术批评问题 提出的人文精神、社会责任、学术立场等方面,系统梳理其美术批评观,并分析该知识观念的生 成与影响,借此还原一代学人生命历程所赋予其所生活时代的文化遗产和个人经验。 2023年09月19 00:00 2023年2期 42 044 187201 何卫平 一切为人而设计——赵农教授艺术设计学研究思想浅探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2016 西安美术学院赵农教授是国内著名的设计理论研究学者,他的设计史和设计概论系列著作影响巨大, 而他的艺术设计学研究思想对西安美术学院的设计学科建设有奠基作用。通过对赵农教授从教以来教学科研成果的梳理,不难发现其中设计中的人本主义、设计与市场的关系、设计与民间工艺的转换等设计思想都具有深入研究的价值,值得后学不断研读。 2023年09月19 00:00 2023年2期 45 047 370647 薛 峰 艺术设计学科信息化教学中“教与学”行为模式的实例研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2012 本文阐述了艺术设计学科中对信息化教学应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对 具体的课程教学案例进行列举和分析,通过与传统教学行为模式对比,分析信 息化教学在艺术设计类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和具体方法,研究教师和学生在 信息化背景下行为模式的改变,从具体的课程案例分析中总结出规律投射出艺 术设计类课程教学发展的可能性。 2023年09月19 00:00 2023年2期 48 051 202129 袁雪雯 高屋建瓴,架构完整——苏百钧工笔花鸟画教学思路与基本架构研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2013 自清末民国以来,逐步走入学院的中国画如何实施教学成为全国各大美 术(艺术)院校共同面临的课题。苏百钧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代表性人物,以自身学习中国画的经历和创作体会为基础,致力于工笔花鸟教学的研究,其研究 成果不是国画专业教学普遍做法的泛泛而论,特点一是高屋建瓴地明确了教学 思路,一般院校中国画专业教学不具备如此深入的学术思辨;二是真正完成了工笔画教学的基本架构,架构横向上有联系、纵向上有层次。这两个特点前者 有高度,后者有具体的步骤和方式,是中国画教学守正创新的范本。 2023年09月19 00:00 2023年2期 52 054 405431 张民生 当下中国画创作的“有形”与“无形”之病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2014 造型乃画家研究和探索的关键问题,本文探讨了五代后唐时期荆浩所谓的“有形之病”与“无形之病”, 表明在中国画创作时要明晰事理、物理,以形写神,规避造型上的“二病”。文章结合当下的中国画创作, 研究了画家在创作方式与思想观念上存在的问题,指出创作要注重对客观世界的体验、形象的主观化表现与对历史经验的考察,以作品彰显画家主观情感与精神内涵,而不只是依赖照片的作画方式。 2023年09月19 00:00 2023年2期 55 057 281424 石头 艺术史的旨趣:布尔迪厄的艺术史观念与反思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2015 布尔迪厄在艺术史学界常常被学者忽视。他从小镇青年到知识精英,最终成为法国当代最重要的公 共知识分子。他提出的“场域”“文化资本”等极具理论魅力的概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当代社会学界的走向, 同时也对艺术史研究产生了影响。本文对布尔迪厄不同时期的艺术史相关论著进行解读,认识其在艺术史 研究中三个最重要的观念:反思性、实践美学和象征革命,呈现出他如何一步步最终建立起从观看者到艺 术家、从艺术作品到艺术变革的艺术社会学理论。这些理论试图调和个人与结构、主观主义与客观主义以 及艺术史的内部研究和外围研究之间的矛盾,展现出布尔迪厄对于艺术史学科的反思。 2023年09月19 00:00 2023年2期 58 062 224489 罗三川